查看原文
其他

DDB新任掌舵者行业首次发声 | 【青年建筑】专访DDB首席合伙人马庆祎

那小海 青年建筑 2021-09-21


马庆祎

同济大学与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双硕士, 著名青年建筑师

 

马庆祎师从中国第一位建筑学博士项秉仁老师及柏林工业大学Luis Feduchi教授,自2009年加入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DDB)并工作至今。2011年起任公司合伙人,并于2020年出任DDB首席合伙人及总建筑师,成为公司新一代的掌舵人。 

 

从昔日的项秉仁弟子到今日事务所的掌舵人,这样的角色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源于他多年以来对公司“性格”的认知与认可。他希望用最大的热情,使DDB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机构。这样的角色的转换使得他不得不思考,对于一个事务所的发展,设计之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Professional)是他反复提到的关键词。


 DDB办公室入口


本次采访中试图通过项秉仁老师、事务所、掌舵人的思考以及个人的人生体悟这四个维度的讨论来找寻DDB的发展与未来,这也是马庆祎上任以后的首次行业发声。 

 

关于项秉仁

 

青年建筑:项老师学生时代师从中国建筑四杰和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并在建筑师生涯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师徒十多年,从他身上,您学到最多的是什么? 

 

马庆祎:我从项老师身上学到最要紧的两件事。在南京工学院师从童寯、齐康等老一辈建筑大师的求学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建筑学基础。这种基础里有Beaux-art体系的传统美学熏陶,也有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积淀。这种功底通过他对我的教导传递给我和团队,形成DDB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务实而扎实的设计风格。一直以来DDB从没有把标新立异作为设计的唯一目标,始终试图践行前辈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并不断完善自己。 

项秉仁老师近照


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导就是to be Professional。项老师的留美经历和香港的多年经验给他以及事务所奠定了一种方向。要知道美国在菲利普·约翰逊以及后现代主义风潮以后,并没有涌现出特别多的大师,但是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建筑设计机构。美国建筑市场的全球布局和高度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美国的事务所在职业化与专业化上做得最好。在世纪之交,他回国的节点,当时中国的建筑怎么发展,没有定论。那时候的海归建筑师们有不同的选择。项老师认为,中国最欠缺的既不是以市场为准绳的大规模公司,也不是曲高和寡的明星建筑师,最欠缺的是专业事务所,这是当时创办DDB的初衷和目标,也是我和今天的DDB仍然高度认同的。我们这样的一批专业化的事务所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真正起来,行业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真正达到国际水准。所以我们会坚持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上继续努力,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同道者能涌现出来。 


合肥大剧院 ©DDB

宁波文化广场 ©DDB


青年建筑:接下来有何计划,继续使项老师以及DDB的设计思想发扬光大? 

 

马庆祎:今年要出版一本关于项秉仁设计人生的著作,同时在谋划学术讲座和展览,包括新媒体上的展示。 这本书不仅仅是项老师的作品集,一半是作品,一半是关于他的建筑人生和设计思想,包括他对自己这一代建筑师的思考和自省。这个非常有意义。项老师的精神,作品及思考,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笔财富,希望不要埋没了,相反,要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 


项门弟子

 

青年建筑:您和公司的几位核心成员都是项老师的弟子,会不会担心DDB设计语言单一,如何打破单一性? 

 

马庆祎:这也是我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我并不会担心设计语言的单一,但是,思维模式的单一可能需要破除。首先,一个设计机构不是设计语言找到建筑师,而是建筑师寻找适合自己的设计语言。我加入DDB并且工作至今,也是因为我认同公司的文化和设计的风格。公司的设计语言,会有统一性和自己的脉络。从这个角度,大家认可这种风格才走到一起,所以并非单一,而是默契。反过来说体系上,我一直有一种担忧,怕公司的文化是一元的,或者缺少新鲜血液的碰撞,所以一直在探索走向多元的道路。 

 

我会从两点着手。首先当然不能闭关锁国,要一直保持开阔的心胸,虚心了解和学习。团队一直在做这件事,借鉴别人的优点,同时保持自信;其次,从长远来说,DDB的发展需要更多元的文化,就像移民文化一样。我们有计划引入新鲜的血液和思想。


DDB学院海报

DDB学院设计大奖宣讲现场 


关于作为新一任掌舵

 

青年建筑:公司目前在行业所处地位?从今年开始,正是作为DDB的掌舵者。项老师有没有具体的寄语和嘱托?您想让DDB取得什么样的发展? 

 

马庆祎:DDB目前在行业里是一个很受尊重的品牌。但我觉得被低估了,应该更为人所知。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今年会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主动开拓。很多领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蓝海,我们会努力把先进的设计理念、扎实设计水准服务于更多更广泛的天地。 

DDB中标金华浙中国际金融中心 ©DDB

寄语倒没有,因为项老师是非常平和的人,不会主动给你很多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内部的压力,一定把品牌做好,更上一层楼。一个二十多年的品牌,既然由我们来掌舵,当然大家都希望基业长青。对于我来说,DDB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只有更上一个台阶,才能达到自我要求和项老师并没有开口的嘱托。 

 

做的更好有两个指标:一年有几个好项目获奖并进行宣传;一年中每个项目都做的在水准之上,不见得每个都报奖宣传,但以一种高水准服务城镇化,让城市更美好,我觉得都是成功的。欧洲的很多城市和谐而优美,这就是一种建筑水准的普遍高度。国内远没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招商局上海中心 ©DDB


青年建筑:身兼“首席合伙人”和“总建筑师”双重身份,从原来的设计师转变为管理者角色,如何顺利转换和兼顾? 

 

马庆祎:我相信绝大多数从设计师转到管理者的同行,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好在我从15年开始做总建筑师,已经有很多管理的工作。所以转型的问题早已经历过。既然要打造职业化的一流事务所,核心的事情除了设计,当然包括团队的搭建,市场的开拓,品牌的树立。所以我现在的状态好比以城市规划师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师的立场。当然设计还是DDB最核心的竞争力,我肯定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设计上,目前我觉得这种平衡还是比较好的,也是因为有非常棒的团队在支持我做好管理和设计这两份工作。 


DDB办公环境


青年建筑:是什么,使您这个昔日的弟子,如今成为事务所的掌舵者? 

 

马庆祎:我觉得,因为我大概是想要把DDB做好最有热情的那个人。所有人里边,我对它期许最高,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一个舞台。我们都非常以建筑师的职业为荣,关于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态度也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掌舵者真实的想法是:如果这样一个20多年品牌,在我的手上没有做到卓越的话,那我就已经失败了。


  项秉仁和马庆祎 


青年建筑:是否觉得DDB对于年轻建筑师来说,是学校的延续,如何平衡学院式的师徒关系与商业公司的运营逻辑? 

 

马庆祎:公司运作的最核心的是职业与专业。在公司业务里有学术的板块,这方面跟学校、学院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DDB不是学校的延续。说到底,DDB的管理,是一个大家一起往更高的职业境界努力的平台。我们在招聘新员工会很谨慎,选取与我们价值观一致的加入;尽可能营造既不同于学校,又比一般的职场环境更加的包容和温暖的职场环境,这是我所追求的公司氛围。 


 2019 DDB年会


关于公司

 

青年建筑:公司业务以办公建筑,城市更新,商业建筑,文化地标及酒店、度假建筑等为主,定位为“公共建筑设计专家”。选择这些方向,是如何考虑的? 

 

马庆祎: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基于公司的基因。这与项老师创立公司的初衷有关。源于项秉仁在美国留学与工作的经历,事务所创立的初心是把欧美职业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模式在国内进行实验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参与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建筑,比如省级国家级的剧院、文化中心、展示建筑,后来,也对办公、商业、城市更新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积累。在这整个过程中,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思维不断得以磨练与践行,并且由此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曲江文创中心 (在建)©DDB


多年来我们也做过不少住宅设计,但是慢慢地意识到国内的住宅设计者的处境,对建筑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快速的反馈、高效的重复,以及范式的套用,与我们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并不完全吻合。我们当然也很尊重在住宅领域深耕并取得佳绩的同行,但这种狭义的住宅类型不是我们最适合投身的领域。因此焦点慢慢地聚集在公共建筑设计领域并坚定地深耕下去。


招商常熟琴湖小镇(在建) ©DDB

其次,出于文化层面,团队到现在有22年了,公司的文化非常稳固。这种文化或者说性格,决定了我们对外品牌的打造,对内的沟通方式,包括对新人的培养并向他传递的公司文化。同时慕名来合作的业主更多也是看中我们的建筑设计能力。所以慢慢地汇聚起来的人变得很有共性,更愿意接受挑战,基于不同地域和场所,解决每个项目的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不满足于套用范式或快速复制这样的工作模式。我所一直说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建筑师要把握商业开发的内核,并解决城市维度的问题,在具体场所和环境中找到具有建筑学价值的突破点,所以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况。 


月湖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二期项目马衙河以北整体鸟瞰图©DDB

 

青年建筑:您对于DDB项目的产品类型、地域及客户类型等的思考和未来发展计划有什么样的思考?这次的疫情,会不会对DDB的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马庆祎:DDB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在比较良性的状态发展,也从来没有过大跃进。相对来说,以公建为主,确实会比较辛苦,因为住宅项目体量较大,周期较短。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最近几年市场一直有一些波动,但DDB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个是取舍的问题。DDB一直以来,都在参与住宅领域的实践,我们也相信适合DDB的住宅设计工作会随着中国建筑产业的进步,以及行业的升级与洗牌而变得越来越多。住宅设计发展的趋势,从最早的规划设计师主导,到慢慢的对纯图形感布局方式的放弃,再变成一味的价值最大化逻辑,甚至到连售楼处都类型化和范式化,这种发展已经快走到死胡同了。更多需要创作体现价值的住宅设计需求已经开始出现时,这是我们的机会。 DDB并不排斥住宅和人居这个设计命题。 


西安皇城坊 ©DDB

 

我们的客户类型,房地产开发商、政府平台开发企业相对比较均衡。所以,对市场的波动敏感性不是那么强。到目前为止,业务量非常的饱和,也有不少非常有挑战并且值得期待的项目在运行,相信今年还是有比较好的发展愿景。  

 

青年建筑:请分享DDB与知名开发商合作参与产品线的研发工作的情况。 

 

马庆祎: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帮助他们优化管控流程、并提高技术水准。最近几年,很多人认可DDB是很有研究能力的团队,并进行了相关的合作。这类工作是我们设计以外的有益的尝试。第一,学会换位思考,提升认知的维度。从设计师思维转变到站在项目整体运作的高度。作为职业建筑师而言,一个作品最核心的成败是它实现的样子,这绝不仅仅是设计水准的问题,更是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这种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提高实现这项社会性工程的能力,实现更好的作品。 


 马庆祎在招商蛇口总部的设计分享

幕墙精细化控制设计


另外,教学相长。研发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团队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同行的学习。研发工作分成内部和外部,外部的针对合作伙伴提出的研发课题,内部的则是自发组织的研究。2016年成立了DDB学院,人员大多是设计师兼职。它就是研发和交流的一个平台,长远来讲也会有出版和输出的职能。可以说DDB一直是一个没有完全跟学术圈分割的设计机构,今年有计划做学术性质的展览。举个研发的自发性例子,从2009年开始,我们第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建筑幕墙这个课题,到2013年、2016年、再到2020年一直不停的讨论、研究和思考,年已经是5.0版,也是我们内部培训的重要课程。要达到世界水准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迭代,除了本体的设计工作以外,适当的脱离设计做一些思考是有益的,因为认知的升级可以引领实践的飞跃。  


招商蛇口与DDB设计交流会现场 


关于个人的建筑观和生活观

 

青年建筑:有人说,中国建筑师被过度驯化,能很好服务客户要求,却很难出大师,是否认同?留德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影响? 

 

马庆祎:目标决定方法。我想为中国的建筑从业者辩解一下。中国的建筑教育,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建筑大师,而是解决现阶段中国的问题,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大量的而且最快速的城市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师当然是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有些国家比如葡萄牙、爱尔兰,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筑师要做的主要是修修补补,就会非常有耐心地去打磨和创造作品。中国也有非常优秀的实验建筑师甚至大师,但我还是认为中国最缺的是更多专业的设计机构。十几年前我去德国,觉得每栋建筑都那么好,但是德国很多年没有所谓的大师了,我们却更喜欢在德国生活和学习,因为它高度的发达,是每一个细胞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可能对中国建筑行业更有借鉴价值。德国的一个很小的地铁站,有几块地砖坏了,过了一个礼拜就有人来维修,修得虽然很慢。我当时觉着很了不起,这是体系的完善和发达。这件事情我始终印象深刻。 

 

所以我想说,在实践当中的80-90%的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达到85分以上,剩下的是10%的建筑能否做到90分或者100分。我更关心的是前者,既考验创造力又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预算下达成综合的最优解。从这个角度来讲,基于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培养出一千个大师可能没有办法解决全局的问题,但如果有一百家优秀的专业设计机构,可能问题就解决了。 

 

青年建筑:翻到您2015年10月为公司写的宣传语,一流的建筑创作,立足于四种能力,1、对市场信息需求,趋势的理解和研究;2、服务业主的意识和态度;3、关于建造,无惧繁复,充满激情,务实;4、建筑学的天赋和坚持。排序是按照重要性? 

 

马庆祎:澄清一下,我的真正想法不是排序,这四点都很重要,但并不是说建筑艺术是唯一的最重要的。作为职业建筑师,各方面不可偏废。不仅仅要去满足甲方,也不能仅仅满足自己。你能提供甲方的解决方案,超越了他的期待,从更高的维度创造性的满足他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成就自身,这是我的基本立场。 


中哲慕尚集团总部大楼©DDB

青年建筑:您是典型的同济系吗?您认为,同济系的同门们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马庆祎:我应该是典型的同济系,从本科到硕士,第一份工作是同济教授开的事务所,现在每年还要回学校当客座评委,真是不典型也不行。同济系在上海,最大的特点是眼界开阔,灵活善变,文化的包容性也很好。所以相对来说同济人有很多的机会和很好的头脑,不太喜欢下笨功夫。求变是他们的优势,有时候也会带来局限。我大概属于比较笨的同济人,比较喜欢做一些笨的事情。不太擅长找捷径,就像从十年前就开始做幕墙设计的研发和迭代的工作,到今天也还在做探索。付出总会有回报,日积月累,量变成质变。我们要有同济人的胸怀,并且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上用笨功夫。其实同济的不少知名建筑师也这样,那是我们所尊重的前辈和学习的榜样。


马庆祎在同济分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CAUP2009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十年返校团聚


青年建筑:带女儿到项目参观,是希望培养她对建筑学的兴趣?

 

马庆祎:关于她的职业选择,我不会做过多的干预,建筑师还是蛮辛苦的职业,需要兴趣才能坚持。但是我觉得即便是将来,建筑师对于城市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能力,仍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能力,希望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她慢慢具有这种敏感性。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开馆,我带女儿去了,还有幸被市长接见。女儿一直知道我是设计房子的,我找机会带她去看看,证明爸爸不是骗子。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


关于项目的思考

 

青年建筑:请您谈谈对于文化类建筑的思考。 

 

马庆祎:DDB这些年做了不少文化建筑,这是我们比较擅长且投入巨大热情的领域。文化建筑一定是一个区域的焦点,包括区位、功能、空间、形态和人气层面。首先要找到建筑跟城市的关系,我们对城市设计学非常关注。项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城市设计的学者之一。


比如陕西大剧院文化建筑群(大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和影剧院),在设计之初首先不是去解决建筑形态的问题,而是思考如何用四个建筑围合出一个城市广场,来解决城市的人流和车流的汇聚问题。今天这个广场在西安已然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景点,是抖音上的常客。我们正是希望通过文化建筑的设计,塑造城市空间,并把这个建筑场所锚固在城市中,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而后我们要找到它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它源于这座建筑的功能属性和城市属性。可以很写意也可以是很具体,通过空间、材料、动线、尺度等建筑学语言把这种体验实现出来,而实现其实是最难的,考验设计师的职业化水准和专业化精神。DDB从来都不愿意局限于纸上建筑师的理想,而希望用十分的热情和努力配以专业的态度去实现每一个作品。 


 陕西大剧院 ©DDB


最近落成一组文化建筑是金华科技文化中心,地处金华三江交汇的半岛上,紧挨着燕尾洲湿地公园,环境得天独厚。设计中打造了一个“城市甲板”,站在上面可以眺望公园和江景。这个要素是我们自己通过对地块的解读提出的回应城市的方式。“城市甲板”下面,还有一个功能性的交通系统,回应并承接了外部交通不利于疏导的问题。甲板上面的四个体块,完全呼应整个城市的格局,与周围非常和谐。我们是后来者,不会过度的强势,不能只想着创造唯我独尊的形态。


城市甲板设计理念


这是创造空间和地标的工作,作为建筑师,我们当然想给城市留下一点东西。所以它们是一组非常洁白无瑕的立方体,幕墙表皮存在感非常强烈,源自于对金华竹编的演绎。金华是个优美而悠闲干净的城市希望给它一个精气神,并承接这种洁净感,为区域塑造焦点。目前来看应该是成功的。除了专业的图纸以外,团队的现场协调与指导多达几百人次,汗水和坚持方能让作品遗憾尽可能少,惊喜尽可能多。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 ©DDB


谈起今年普利兹克奖得主Grafton Architects,我觉得作品就非常亲切,对城市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不是硬要去打破什么,而是要去顺承,去梳理,形成共生的关系,但最后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物,这个和我们的想法一致。

 

青年建筑:西安言几又Artmix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中是如何实现90天从设计到落地,DDB主要完成了几种哪些工作?这么短时间里对于立面精细化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马庆祎:西安曲江的言己又商业及希尔顿酒店综合体,原来是欧开罗古玩城和酒店,我们接受的设计任务是这个片区的城市更新。因为这条街是西安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就在大雁塔中轴线上。工期的要求非常紧张,整个工程大致到2020年底要完成改造并开业。我们的工作分成了两个大的阶段,先要实现城市形象更新的要求,所以要把外立面改造的工作前置,所谓的90天从设计开始到落地,指的就是这个阶段。目前工作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和日本知名的设计机构合作对建筑的内部进行改造。 

 西安言几又Artmix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DDB


对90天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完成”。第一次开项目启动会是在九月份,计划是年底完成立面和景观改造最终如期完成。对于DDB来讲,这个项目也是前所未有的。房子要造出来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在有限的时间不但设计的好,还要控制的住。作为职业建筑师,除了有一套成熟的设计方法,还要懂得与建设团队和业主进行有序高效的管理与合作方式。我们在项目管控,技术推敲时通过创新,打破一些常规的方式和流程。


虽然时间紧,我们对于幕墙的精细化控制完全没有松懈。首先通过一套DDB特有的三级设计体系进行设计和控制,从1:100到1:2的全尺度推敲,这种体系设计方法深入到每位设计师心中,是能设计出比大多数同行更加深入且更具实操性的幕墙设计方案体系。我们在概念方案、方案深化等各个阶段,都会与专业幕墙顾问频繁的互动。在图纸工作的基础上,谨慎地挑选幕墙的各种材料和做法。



欧凯罗立面改造效果


2019年12月24号正式开街的凌晨,我和团队坚守在现场。自豪不光为了自己,其实也是为中国速度。这次实践很有意义,我们开始思考设计以外的体系思维,让职业建筑师就像一个指挥家,帮助整个设计和建设工作更好的协同与开展,以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场地景观

内街改造前后
文末彩蛋

DDB驻场建筑师的日常

▲灵魂手绘(byDDB 李唯、陈溟澈)



- END -


本文由青年建筑采编转载请说明出处45万建筑师在关注

资讯|专访|游学|招聘|课程
后台输入“投稿”“合作”“转载”了解相关内容
编辑:Alex魏,Archlady,雪亮,饭困,梁仟,leon
原创好文推荐:

浮夸、俗气是错吗?理性分析建筑师们为何一致吐槽许大师?

从193份方案中脱颖而出!| 与隈研吾合作的新加坡K2LD事务所是谁?

他的方案因为太大胆没人敢用,直到台湾这个项目一战成名!

大师不多,建筑“低调”,却是实实在在的建筑设计强国 | 盘点德国10大事务所及作品


青建专访:


【青建专访】Heatherwick

【青建专访】Snøhetta & 2Portzamparc

【青建专访】虹夕诺雅御用设计师设计师东利惠

【青建专访】archimorphic涂洛雅

【青建专访】HASSELL董事 何显理

【青建专访】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

【青建专访】时境设计卜骁骏【青建专访】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青建对话】张永和【青建专访】Jerde主席John Simones【青建专访】BIG合伙人Kai-Uwe Bergmann

【青建专访】建筑评论家李翔宁

【青建专访】Benoy董事庞嵚

【青建专访】Zaha事务所总监大桥谕

【青建专访】法国交通建筑设计大师阿里

【青建专访】AIA上海分会年度设计奖联合主席姜宇捷

【青建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上篇)【青建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下篇)【青建专访】HPP合伙人Jens Kump & 余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